针灸学堂 发表于 2020-4-15 18:37:05

【第一节 子午流注针法】三、子午流注针法的源流

三、子午流注针法的源流

      子午流注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在古代哲学、天文、历法等知识基础上,结合中医经络学说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据资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应用干支纪年纪月纪时已经出现,人们根据自然界的四时和朝夕变化养生和治疗疾病,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经络学说的专著《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易经》, 为子午流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时期,《内经》提出了天人相应、经脉气血流注、候气逢时针刺的思想,特别是“子午”和“流注”均出现在《内经》当中。《难经》补充了五输穴理论,并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述人气随月相盈亏有逐日的变化,提出了日月避灸刺法。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提到“纳甲”一词。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完善了五输穴,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外台秘要》等均记载随日月生毁和日干支属性是“人气”, “人神”所在,同时提出日月变化、卫气沉浮、气血迟速的针灸禁忌。

      宋、金时代,干支学说盛行,同时也影响和推动了时间医学的发展,子午流注逐渐由理论走向临床应用,众多医家潜心研究子午流注,纷纷著书立说。宋代《圣济总录》首载60年运气图,并提出医治疾病“必先岁气”之说。金代何若愚撰写、阎明广注释的《子午流注针经》, 首先提出子午流注的名称,系统论述子午流注纳甲法,从而确立了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体系,是现存最早的子午流注专著。

      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所论五输穴的补虚泻实,为纳支法的取穴开了先河。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及李艇的《医学入门》等,对子午流注针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其中《针灸大全》所载《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10首,对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提出了简明合理的方法,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清代、民国时期,针灸学术逐渐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实施,使中医针灸事业走向了复兴与繁荣,子午流注针法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1956年吴棹仙先生向毛泽东主席献子午流注环周图后,子午 流注针法的影响剧增;1957年单玉堂先生贡献出家传;“一四二五三O规律”; 解决了子午流注中闭穴的运用,对子午流注针法的发展运用做出了贡献。1970年以后,子午流注针法获得前所未的发展提高,逐渐形成了子午流注针法的基本体系,同时还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节 子午流注针法】三、子午流注针法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