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59|回复: 0

    [第一章 中医原创思维] 【2论】 中医系统思维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6 14: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1-12-30 16:17 编辑

    2论 中医系统思维论

           【理论内涵】
            中医系统思维,是以天、地、生、人为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合地认识人的生价、健康、埃病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法。
            【学术源流】
             中国古代质朴的系统性原则,集中于 《周易》《易俊。说卦》:“乾为天,为國。”王弼注释:“乾既为天,天动地转,故为園也。•國同四,说字街天体是星四狂的,“天地还较”,宇街和万物皆水恒地循着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又称为“園道”,即循环之道。《号氏春秋•園道》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研究成果,进一业发挥《周易》的園道观。的道循环规律,是宇街的普逾规律。天体运行,四时变化,生物的药、生、长、大、成、衰、杀,以至人的生、长、壮、老、已,莫不符合圆道的规律。園道运行的特点是 “園周复始,无所稽留”,如环无端,终而复始。

             《黄帝内经》继承 《周易》的園道思想,涉及当时先进的哲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物候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将这些复杂内容相互交叉,共同构建形成庞大系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突出体现了系统思维的观念。

              历代医家皆从宏观、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认识人的生命活动、胜腑的功能特点等,对临床实践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西方科学的“系统论”进人中国。1932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工.Von.Bertalanfty)创立系统论思想,莫定理论基础。20世纪 60 年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更是促进系统思维的发展。1981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三科学技术门类,并提炼出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概念;并以系统论的观点,在社会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区地理系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Meta-synthesis)。科学家们注意到,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显示出超越时代的智慧火花,其直观朴素的整体系统思维中所蕴含的整体、动态、层次、最优化和模型化等方法论特点,已然具备了现代系统思维的诸多特征,用现代的系统恩维来阐释中医对生命现象与疾病本质的认知方式已成为现代中医继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本原理】
              1.系统思维为中医学之本 代表中医系统思维的整体观念,以气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五行多元论为框架结构,解析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体用一体观的人自身完整性;闸述天人一体观的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由此,形成四(五)时五胜阴阳的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用以认识和解释物质世界和人体生命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思维方法模式。

           (1) 气一元论的系統結构 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時,其本义是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物质存在:其泛义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气一元论”的系统思维认为:其一,气是物质;其二,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元素):其三,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形成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彩于物。”气与物是一个统一体,由于其极其细微,故谓之 “无形”,但并非气不存在,只不过肉眼难辨而已。气的存在,可通过其运动变化及其产生的物质而表现出来。

             中医学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全面没取并应用 “精气学说”的理论,以气为总纲,根据气的分布部位、功能作用的不同,命名了八十余种气,用“气一元论” 统一说明自然现系、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斯,针药治疗、养生保健等,从而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根源。

            (2)明阳二元论的系统结构 阴阳学说民于中国古代打学范時,其核心理论是阴阳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辩证观。阴阳表示者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用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说明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故《类经•附阳类》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在阴阳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学基本理论,认为阴阳交合感应、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贯穿于自然与人体等一切事物之中,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根源及规律。中医学运用阴阳学说,闻明生命的形体结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诊断耕证、 预防治疗、养生康复等,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和理论基础。

             (3)五行多元论的系统结构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最为广泛的重要理论,以五行多元的架构方式,力图闸明宇宙的根本秩序,强调事物之问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五行学说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来閘明宇宙万物的起源、运动和多样性的统一。五行制化是在五行系统结构中,相生与相克作用的并存与互动所产生的统合、调节和控制作用。在五行系统结构中,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都不可能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多路径调节与反馈机制。五行制化调节方式是相生与相克同时发生、反馈与调控同时进行的互动多向的有效机制。

              中医学引人五行学说,以五脏为中心建立藏象系统结构,以此观点来观察、描述和记录人体结构及其功能,阐述人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局部与局部、系统与系统单元等之问的复杂联系;以五脏系统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揭示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的同一性,把生命看成是依赖手自然、社会人文环境而存在的整体现象,对中医学走向系统整体时代,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中医系统思维的基本模式  中医系统思维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包括系统、结构、要素、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核心恩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

           (1)宏观与微观 宏观,是与“微观”相对而言,为哲学术语。不沙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内部结构或机制。如宏观世界、宏观观察等。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研究把握的方法,称宏观方法。中医系统思维善于从宏观方法认识世界、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如《素问 •气交变大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将时间、空间、环境、物质、人体等统一起来,探究天地万物的运动交化。中医学辩证地对待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认为二者既有区別,又有联系。宏观变化来自微观,而微观变化与宏观密切相关。如《素向 •灵兰秘典论》:“优惚之数,生于毫氂,毫氂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忧惚,即宏观世界,模糊难辨;毫落,即微观世界,可以度量。两者之间,以把握大方向为要,则“其形乃制”。

           (2)整体与局部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建立 “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从中国古代哲学万物同源异构和普遍联系的观念出发,体现在人们在观察、分析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问的统一性与联系性,并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治疗等各个方面。中医学根据“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整体和谐是生命活动健康的前提和条件,创造了最早的 “治未病”理论,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始终从整体来考虑,把思考指向全局和整体,把整体放在第一位;同时并不排斥局部,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使局部问题得到解决,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3)功能与结构 中医系统思维,注重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特点,从宏观、整体、大局出发来调整机体内部各部分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功能与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机体整个系统呈现出;最佳态势。如功能与功能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如肺与心在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影响、脾与心在生血与行血的相互协同、肝与心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的相互配合;肺与脾在气的生成与津液代谢相互为用等;功能与功能之间的相反相成关系:如心肾阴阳的水火既济、肝升肺降的升降协调、肝肾精气的藏泄互用、脾喜燥恶湿而胃喜润恶燥的燥湿相济等。同时,中医学注重形体结构,“解剖”一词即出;自《黄帝内经》 形体结构是由整体各部分的脏腑、官窍、经络、五体、 五华等构成,精气血津液灌注濡养,形成五脏系统及其有机联系。五脏系统由各部分组成,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组合,以及相互关系,即系统内部的结构性是否合理,对系统有很大影响。中医学视功能与结构为整体,脏腑、官窍、经络、五体、五华等形体结构是相关功能活动产生前提条件,而脏腑、官窍、经络、五体、五华等功能活动又使形体结构得以生生不息。

          (4)运动与有序 运动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也是人体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的表现形式。如《格致余论•相火论》:“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气机即气的升降出人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其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 人,由此以成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人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无器不有。”自然界季节气候、昼夜晨昏,以及人体生命运动又呈有序状态。人与自然相应,运气变化必然影响人体的状态,人体与自然同频共振,有生有克,方能保持人体功能活动的最佳状态。另外,人体状态的有序性还受自身系统的调控,包括人体先天具有维持有序性的机制,以及通过各种后天的调节方法,或自身精神的调节,或外界药物等的干涉,调动人体的自愈机制,使人体保持健康有序状态或使之从疾病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即从无序到有序,从阴阳失调到阴平阳愁的状态转变。

          (5)定量与定性 定量是对数量特征、关系与变化的分析,定性是确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质的分析。定性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可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人的结论。宏观研究生偏重定性,而微观研究多信重定量,两者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集成的方法,对于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行之有效。中医学注重定性研究,依据中医药学的理论 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如八纲辦证、脏腑饼证、中药四气五味等;同时注重定量研究,如关于疾病证候的实证研究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既探求生理功能、病理机制、证候规律、方药配伍等的定性,又通过多水平、乡层次若干容观指标的参数定量计算,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地结合,或在定性的基础上加以量化,反复尝试论证,这样才能对生理功能、病理机制、证候规律、方药配伍等研究提出比较全面、比较确切的结论。

           【临床意义】
            1.临床诊断的系统思维 中医学临床诊断,其实质就是辨证求因、监别诊断,对疾病模块进行辨识的过程。系统思维对临床诊断思维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其一,整体性原则,即整体
    部分、环境三者的辦证统一。医生分析来自患者的信息,抽提出具有特征性的信息如症状、体征、实验空检查结果等,作为诊断线索,然后结合所得到的症状、体征、实验室结果、流行病学资料及社会、心理学资料等,进一步进行逻辑推理,如比较、分析、归纳、演绎、综合等指导检查,做出诊断。如患者有发热、肝肿大、腹水等症状,以肝肿大为诊断线素,逐级进行逻辑判断,可以得出鼓胩(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同样也可以发热或腹水作为诊断线索,得出相同的结论。其二,最优化原则,即从多种可能途径中,选择最优的系统方案,使系统处手最优状态,达到最优效果。以黄疸的诊断为例,《金匮要略》将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等五疸;《伤寒论》提出阳明发黄和太阴发黄;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 •发黄》明确湿从热化为阳黄,湿从寒化为阴黄,将阳黄和阴黄的辨证论治系统化。其三,动态性原则,即系统结构动态地得到调整和创新。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中医系统思维与时俱进。如中医学对胃溃疡活动期 “胃毒热证〞的研究,通过病例对照设计,581 例胃溃疡活动期 83.3%为胃毒热证;266 例浅表性胃炎 13.3% 为胃毒热证,从而确证胃溃疡活动期〝毒热”为多发常见病因,通过至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辨证求因要点包括幽门螺杆菌(印p)感染、胆汁反流、炎症因子增高、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经300 例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消痈溃得康试验组证候积分愈显率 86.62%,胃镜愈显率 80.29%。

             2.临床辦证的系统思维 中医系统思维强调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朱文锋教授提出“证素” 概念,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包括病性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包括31项:(外)风、寒、暑、湿、(外)燥、火(热入痰、饮、水停、虫积、食积、脓、气滞、(气)闭、血瘀、血热、血寒、阳亢等属于邪实类证素;血虛、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阴虛、津(液)伤、亡阴、阳虛、亡阳、精(髓)亏,属于正虛类证素;动(内)风则既可为实,也可为虚。病位证素主要有19项:即脑(神入心、肺、脾、肝、肾、胃、胆、小肠、大肠、膀胱、胞宫(精室)胸膈(上焦)、少腹(下焦)、表、半表半里、经络、肌肤(皮肤、肌肉)、筋骨(关节)。证素包括相应的特征证候,证素间有一定的组合规则和重叠涵盖关系,由证素组合构成临床具体证候名称.

             王永炎院士提出“证候要素及其靶位” 理论,认为任一证候都是由若千证候要素和证筷要素靶位组合而成。证候要素是对证候病因病机的表述,证候要素粑位是关于证候要素发生部位的厘定。构成证候的元素关键在于病因、病位、症状三个界面,证候要素主要着眼于病因,证候要素靶位着眼于病位,病因、病位分别与症状相联系。“973〞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组以具有代表性的证候规范及标准类成果(如行标、国标、国标代码等),以及古今著名医家的医案或医籍中的证候名称为依据,进行信息学数据处理,提取6类30个病机层面的证候要素,即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气相关:气虚、气滞、气郁、气逆、气脱气陷;血相关:血虛、血瘀、血脱、血燥、出血;阴阳相关:阴虚、阳虚、阴盛、阳亢;其他:毒、痰、水、石。中医系统思维指导下的证候要素相关研究,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研究】
            1.系统科学  1990年初,钱学森和于景元、效汝为共同发表〝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一文,1991年钱学森学术报告“再谈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素,把对事物各种系统的研究,深人到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范畴,并提出解决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使钱学森一贯倡导的系统科学获得了重要进展。钱学森先生将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定名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把运用这个方法的集体称为总体设计部。作为中国原创的系统理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和处理及解决有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问题的方法论,是以人为主、人一机结合、综合集成方法。强调在解次复杂的问题时,要发挥人的心智和计算机的高性能,把两者结合起来,这样才既能够从宏观整体上看待要考虑的问题,又能够从微观上给子处理,应用计算机加以操作和实现。

           通过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成体系,把各方面有关专家的理论、知识、经验、判断.各种有关的古今中外的信息、数据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灵境技术、信息网络设备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人一机结合的工作体系,同步快速地对各种类型的复杂事物(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进行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与综合集成,从而找出从总体上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决策。“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临床诊疗决策、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关于“系统中医学”研究,钱学森早已经有过精辟论述,他认为研究中医学的观点与方法应该是系统观与系统科学,中医药学现代化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医原有的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从多学科攻关,将传统的中医药学真正变成现代科学”。

           2.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是以研究生物系统组成成分的构成与相互关系的结构、动态与发生,以系统论和实验、计算方法整合研究为特征的生物学。20世纪中叶贝塔朗菲定义“机体生物学”的“机体”为“整体”或“系统”概念,并阐述以开放系统论研究生物学的理论、数学模型与应用计算机方法等。1968年国际系统理论与生物学(systems theoryand biology)会议上定义为采用系统论方法研究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形成了系统生物医学。

           系统科学的核心思想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生物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各种“组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整合型大科学。《科学》周刊系统生物学专集中一篇题为“心脏的模型化——从基因到细胞、到整个器官”的论文,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整合性。系统生物学不同于以往仅仅关心个别的基因和蛋白质的分子生物学,在于研究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调控网路、生物系统组成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和系统功能的涌现。

          系现生的医学与中医学的基本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前者是把生命体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屏究,其展终目标是获得对生命基本的、全面的和系统的理解;后者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方朝干预为解明特色,以复杂的生命系统为对象,本质上具有系统科学的思想。沈自尹院士认为:“中医学缺乏还原论的分析方法,而现代医学缺乏整体论的观点和思维。如此,在系统生物学的前提下,中、西医各自寻找所需,中西医的结合有了可能。”陈竺院士也提出:“到了系统生物学时代,它们找到了共同语言。”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