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百家论经
›
针疗
›
许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927
|
回复:
4
许多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
[复制链接]
大荆
大荆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1-5 08: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作者:郭文斌
瘟疫之害,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五千多年的生命力,以“中”为“医”的防疫体系立下了汗马功劳。
“瘟疫”一词,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经瘟疫则不畏,遇急难则隐形,此皆小事而不可不知。”“瘟”,从其会意看,是一种发热的病,“昷”意为一个人坐在澡盆里洗澡,引申为发热。“疫”,从其会意看,是一种普遍性的病。《说文》释“殳”为“以杖殊人”。清医吴瑭在其《温病条辨》中说:“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一种像被驱赶服役一样难以逃脱的病,即为“瘟疫”。也有人考证,“殳”为古代巫医降妖之桃木剑。先民们认为瘟疫是鬼魅作祟所致,当祈神以解。《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两千多年前,从宫廷到乡间,每年岁终“先腊一日”,要举行“大傩”仪式,以送瘟逐疫。要想成功驱鬼逐疫,就要祈神娱神。因此“医”字从“酉”,据考为“酒坛”,引申为祈者饮至恍惚之状,以期会神。魏晋之后,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拙著长篇小说《农历》中描写的社火仪程中,可见其遗存。
上古时代,巫就是医,巫大于医。许慎《说文》讲:“古者巫彭初作医。”巫彭乃黄帝之臣。医典《说宛》载:“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先秦时期,医巫分离。中华医学的权威经典《黄帝内经》诞生,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特别是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让中华医学走向“科学”时代。几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瘟疫防治经验。《素问·刺法论》中就有关于疫病的详细记载。至明末吴有性先生所著的《瘟疫论》问世,中华瘟疫防治渐趋成熟。《中国疫病史鉴》载,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流行疫病,但因中医的有力防治,都未造成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等死亡上千万人的悲剧。
在我看来,中医之所以能预防瘟疫,在于其原始意义上的“卫生”思想,让生命保持生机,远离杀机,是其关键。生机从“能生”来。通过“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保持和“自然”能量上的高度同频。这个“自然”,就是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大自然”,它是所有生命的母亲,是能生者,所以生机在它那里。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严守历法。对应在养生上,就是保持“恬淡虚无”的状态,让“真气存之”。落实在医理上,就是扶正祛邪。《黄帝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要正气存内,就要让“大自然力”成为生命的源头活水。儒家开出的心法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中”,形象地讲,就像一个贯通天地人的管道。《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中”是一种生命力没有损耗之前的状态。而要让生命力不损耗,就要管理好情绪。《大学》讲:“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忿懥、恐惧、好乐、忧患,都在不“中”上。要想让正气存内,就不能忿懥,不能恐惧,不能好乐,不能忧患——或者,让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保持在一个适当的度上,“发而皆中节”。此谓安心,安心是药。一句话,尽量让心处在仁爱、清静、平等之中。
为了更有操作性,《黄帝内经》又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何才能精神内守,中华先祖探索出的方法是,要么不起念,要么用一念代万念,要么把私念转公念。因为正念生正气,正气本身就是精气神,就是免疫力。《中庸》讲,“大德”“必得其寿”,明代大贤吕坤讲,“仁者寿”,即是此理。
中医还强调预防。《黄帝内经》讲,“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魏文侯求教于扁鹊,询问他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如实回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他最差。魏文侯大惑不解,说,差的你名满天下,好的他们却默默无闻,为何?扁鹊答道,大哥治病于未发,二哥治病于初起,难以看出效果。而他治病,都是在病情危重时,前后对比强烈,因此名闻天下。治病如此,防疫亦然。
中医认为,疾病的病因是本,症状是标,所以治病必须寻求病因,对因治疗,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所有的病,概括地讲,都是正气不足造成的。《黄帝内经》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扶阳扶正就成为中医施治的关键。而要扶阳扶正,秉持辩证思维就至关重要,因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同样是乙型脑炎,对于1956年石家庄的症状,蒲辅周先生施以白虎汤,大见奇效,治愈率高达90%以上,因为病因是石家庄久晴无雨,属暑温,宜清热解毒养阴。而对于1957年北京之症,蒲先生则改用白虎加苍术汤、杏仁滑石汤、三仁汤等,使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因为蒲先生判断,北京阴雨连绵,湿热交蒸,属湿温。
为了治本,中医强调,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天补。特别讲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治法也不单单是施药,还有乐疗、心疗、针疗、灸疗、按摩、导引,甚至包括祝由和吟诵。
中医主张养生气,去杀气。药王孙思邈《千金方》讲:“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意为用杀生的方法来养生,实乃背道而驰。医者如此倡导,官方止杀入法。早在《礼记·王制》中就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汉律·九章》载:“不得屠杀少齿,违者弃市。”以此来长养生气和气。古人认为,动物在宰杀时,会变怨为毒。因此,医者常言,“瘟之至也,非江海鳞甲之类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虫兽毛羽而不存。”明代著名医家吴有性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戾气致瘟说,得到后世医家普遍认可。《说文》释“戾”为“犬从关着的门中挤出,必曲其身”,意指动物遭虐而暴怨,从医学层面回应了中华文化中和气致祥的哲学思想。
万物同体,民胞物与,无论是生存生产,还是生活生意,都要在尊重生命的大前提下进行,都要在维护生态的大前提下进行,亿万年延续的生态平衡一旦打破,灾难的潘多拉魔盒就会打开。在协助央视采拍540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但凡能够保持千百年的名门、名村、名镇、名街、名城,都有一套格外严格的保护自然规则,节目第一集就是《敬畏之心不可无》,在许多人心目中,对生命的尊重,不但是修养,而且是信仰。
因此,中医很少用杀毒的概念,而用“解毒”。
许多中华传统节日,本身就是防疫设计。以过大年为例,在古代,从腊月初八开始,到腊月二十三结束,整整四十五天,中国人都窝在家里过年——《素问》有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又讲:“秋善病风疟”,主症为恶寒、发热、自汗、恶风。因此,古人设计了“秋收冬藏”,停止生产,在家安处。在许多地方,还有过年不动刀剪不动针线之俗,就是让人们停下来,享受生活,滋养生命。古人认为,不能保持生机的生产是需要警惕的。在速度和安宁之间,古人更选择安宁。这样的设计,也符合中国人的阴阳哲学观。《系辞传》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春夏大动之后,通过大年,让人们进入大静,达到生命本身的阴阳平衡。换个方向看,也是通过大年的大静,为春夏更好的大动,储备生命力。中国人深知,欲速则不达。这也是“中”。
行文至此,我们就会理解,中国古人为什么讲“上医医国”。中华文化,是一种保持生机的文化,一种以防为治的文化,一种以“中”为“医”的文化。(郭文斌)
原文地址:https://m.toutiao.com/i6802376310250275335/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荆三针
荆三针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1-5 08: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荆六针
荆六针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1-5 08: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怎么是45天呢?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荆九针
荆九针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1-5 08: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荆八针
荆八针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1-5 08: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