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
【8论 】 养生之道论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377
|
回复:
0
[第二章 人体生命观]
【8论 】 养生之道论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12-7 17: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1-12-30 17:04 编辑
8论 养生之道论
【理论内涵】
养生一词.又称为摄生、卫生、道生等,意指保养生命。养生就是通过各种调摄保养,使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处于阴阳协调的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的进程。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情志调摄、运动导引、起居保养、饮食调养、药物调理等方法来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保健活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内容丰富,涉及社会、文化、宗教、医药、饮食以及武术多种人文领域,其具体内容包括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两方面,旨在最终达到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的养生最高境界。
【学术源流】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养生主》,书中指出“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生”,即生长、生命之意。养生即保养生命之意。
战国时期诸子著达中有很多有关于养生内容,战国初期还有最早的石刻医学文献《行气玉佩铭》,所载为古之“道(导)引”,描述了吸气与呼气的全过程,亦即后世所谓气功养生之法。道家老子、庄子崇尚自然,《庄子•养生主》谈养生,是养生论的家祖,认为养生要做到返璞归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神兼养,推关呼吸导引养生。需家孔子、孟子重视精神调摄和饮食卫生,且多讲求“中和”之法。
中医学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认为,养生之道为“法于阳阳,和于 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安作劳”,既要求对内的自我调投,也要求对外顺应自然的行为标准。东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炼丹学著作《周易参同契》同世,称为 “丹经之祖”,可见当时养生服用丹药已是蔚然成风。张仲景《份寒杂病论》论述养生,指出饮食宜调和五味,勿使偏失。
晋隋唐时期,中医养生学有了长足发展,其理论集储、释、道、医于一体,养生学说内容更为丰富。晋•葛洪著有 《抱朴子•养生论》,对养生学发展产生了深远能响。染•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全而记我了与养生有关的饮食调理方法。唐•孙思遊《备急干金要方》“孙真人养生铭” 养生认识更加全面,内容让及养性、服气、调气、居处和房中养生 等,并对好女幼儿的养生保健尤为关注。
宋金元医家更为重视老年养生,不断寻水新的老年保健方法,朱•陈直《本老养京书)是现存第一部老年医学专书,对老年人的生理坊理特点进行了全面总结,完普了老年人的治疗保健原则与法,促进丁 老年医学的发展。元.忽思熱(饮購正要》閘发了饮食 卫生、营养疔法以及食物中森的的治,,附录版面20余杯,为我圖现行的第一部充路的饮食卫生类专著,同时也是一部价值顺丰的古代食浩。各家学术流派年1,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举生理论、原则与方法,并且对老年病学的防治和摄生保健有了卓越发爬,形成了比*代更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中医养生学发展至此,理论己渐趋完整,方法也随之日益丰富。
明清时期,医家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编撰很玉较有能响的养生学著作。如万全《养生四要入胡文焕《摄生集览入、徐文纸《寿世传真》等,使中医养生内容更加丰富。此时,老年人的养生和长寿问题备受关注,出现了多部养老专著,如《安老怀幼书)《老老恒言》等。这时期中医养生保健专著大量问世,中医养生学发展成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较为系统的却门学说,堪称步人了养生学史的鼎盛阶段。
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医养生学也得到较大发展。特別是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已从单一的临床医学还渐转向治疗与预防和康复并重的乡维医学,传统养生保健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基本原理】
养生之道,即养生的法则和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高度概括中医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安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黄帝内经》认为人类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如《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 •邪客》称为 “人与天地相应。”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中,是天地的产物,应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在自然界变化中,存在着以四时、湖望、昼夜为标志的年月日周期性节律变化,并由此产生丁气候和物候变化所呈现出的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规律。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之近乎同步的生理节律和适应外界变化的自我调适能力。正如《吕氏春秋•仲春纪》所达:“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法天地,就是顺应 自然规律。若违逆自然,则各种生理功能节律亲乱,适应外界变化和防御抗邪能力诚弱,而易罹忠疾病。如《紫问•四气调神大论》:“放网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地。近之则灾告生,从之则疗疾不起,是谓得道。〞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会形响到人体的各个方面,人体必须适应这和变化来维持生命活动。阴阳四季的演变,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根木规律,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规律。生物逦过与自然环境同步演化形成了生物周期,凡与自然不相协调的人类守心活动,皆可能响人休的胜肪气血运行而致病。顺应自然成为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原则之马王 简书《十问》说:“君若欲寿,则察大地之道。” 中国自古讲水天人合一,亚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其合在要水人们#擢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土动1买取各种综合指施来顺应空化,使人休生理活动与自然变化节律同步,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以避邪防病,保健延衰。
2.守神全形,形神共养
中医养生,除了跟调人与自給环嬑、社会环统的协河外,还讲龙人的心理与生理协调一致,人体内部的5阳调和与气化正常,印所调 “在神合—”。《泰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汇神共养理论,尼以几机统一的生价观为理论基sh。在休为生的的生的。儿俱而神生。五肚及期所酸的松气尼产生“五种”活动的物质琴的。《灵你.天年)说:“血和.荣卫己通,五脏己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丽述了人体呢与神的关系,强调神依赖于呢。神乃化之生,为生命的主字。人休胜朋的功能活动、一i沙派的运行。加受神的主率和影响。如张介宾 (炎经、古有真人至人圣人4人》:一年神由游气而生,然所以统此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强调神可以反作用于精和气,影响甚至调控整个生命过程。形神合一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中医养生特別强调形神共养,“淖德”〝静神”是内养,〝导引”“动形” 是外养。《类经•八正神明污方补圆》论及:“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养形以全神,调神以安形,最终达到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之目的。
3.仁德必寿,中和为本
健康的含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其中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世界卫生组织曾经给健康下定义是要身心健康,还有社会适应力,并增加道德的完善。养生重在养神,养神需注重道德的培养。儒家《礼记•中麻》概括为:“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道家《庄子•天地》论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及古时圣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孙思邀《备急干金要方 •养性》认为 “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若有德者,〝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心存善念,就会与人友好相处,心中就常有愉悦、轻松之感;与人为善,就会与人为乐,乐于助人,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这种心理状态能使气血通畅,阴阳调和,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灵枢•本神》谓之:“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德是与生俱来一种天然本性,符合本性就叫有德。孔子就特別強调人要有“德”,而最高的德就是 “仁”,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仁者爱人”。《素问•上古天真论》对此论述为:“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只有保持天然的真气、本性的仁德,才能做到身心健康。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所言:“故仁人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这些论述都深刻地揭示了 “仁者寿”的内涵。“中和”是不偏不偷,无太过与不及的最佳状态。儒家注重以中和之德养生。
《礼记 •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董仲舒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日:中者,天下之所终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历代养生家把顺应自然、阴阳调和所形成的境界称之为 “和”,过则犹如不及,养生要遊福适可而止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和于阳阳,调于四时”的养生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蓮守病机,各司其屆,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乎。”皆为中和之意。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诚》:“能中和者,必久寿也。”“致中和”是摄生之要,衣食住行不过其节,立身行事合乎中道,方可益智延寿。《黄帝内经》认为智者养生正是遵福了中庙之道,如《灵枢 •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其中,如“顺”•活““节”“调”等,皆与中麻行为相关。中医养生的任务就是运用阳阳平衡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手段的调养,协调机体的太过和不及,适应自然界变化,达到内外和谐平街的中和状态,从而获得健康和长寿。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融人了和诺平衡观,保持人体阳阳的协调平衡是最重要的养生原则。
【临床意义】
1.养生的根本在于保全正气
正气在人之生长壮老己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赖以维持生命、维护健康的物质,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千”• 〝邪之所湊,其气必虚”,强调正气是影响身体健康的内在因素,因此,保全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全正气需要形神共养:养形方面应做到饮食合理有节、起居有常,以及适当的运动导引:养神方面应做到凝神定志,少私寡欲,心静神闲,七情调和。其中导引养生引起了众多医家的重视,实验研究证实古人创造出的五禽戏、八段锦等导引养生功法不仅可以使气血通畅、提高脏腑功能、增強身体素质,而且对于调畅情志、宁神静气也有积极的影响。
2.养生应该辦证施养
《黄帝内经》指出人在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可以出现体质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非证养生的出发点和依据。中医学认为,人体体质是由先天和后天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慕受于先天,长养于后天。先天的体质在后天条件作用下会有变化。如《灵枢•寿天刚柔》所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天。”因此形成“个体化养生”的辨证养生理论。辦证养生先要辨体质,在养生时应首先全面了解人的社生活、精神状态,注意区别体质的肥瘦、强弱,不能一概而论的进行养生活动。中医辨证养生强调遊从养生规律,因时、因地、因人施用不同的养生方法。在养生中尤其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强调 “因人施养”,如按阴阳分、按五行分、按脏腑虚实分、按寒热分、按地理位置分等,因人而异,不可强求一致。如《医理辑要•锦囊觉后》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刚气袭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 有效地预防疾病,亦必须了解个体体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养生措施,应遵守顺乎 自然变化依从四时养生。重视地理环境与养生的关系;据性别、年龄差异进行分阶段养生等,即《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强调:“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末病,不治已乱治末乱,此之谓也。”〝治末病〞 就应该把重点放在辨证养生上,调畅情志,调节饮食,采取主列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力法丰富多形,诸如精神养生、运动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针灸养生、技廣养生、药物养生等。中医讲证养生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养的养生思想,所以有针对地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才能有益于机体的身心健康,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现代研究】
在中医学养生之道指导下,养生之术的现代研究成为热点,取得丰硕成果。健康生存、延年益寿为人们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1.顺时养生
顺时都生是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为理论基础,依据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调摄的杀生方法。现代研1究装明,。顺时花生对于治疗与防治滨病方面皆有很好的效果。如杏季银炼应着重养肝。有研究练习春季健肝走可以通过有效改善中老年女性的身休形态、心昨功能、肩关节系切性,进而可以m显提商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可以明显提高中老年女性的血脂代谢水平,预防动账粥样顾化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以及增强其肝肚功能,特別是改善肝脏亚健康状況。
2.饮食养生
药食同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之一,,很至既足食物世是药物,食物和站物用之得当,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日的。研究证实,天然拉物用子站物和食物种类照生,双什十分复染。它们除含有石备白特有眼分外,还含许生北牲成分。如吧、山植、大蒜、生蓝、收桃、刺梨、琳猴桃等许当食物的可增商机体超叙化物歧(化雕(S0D) 水平。降低过饭化路酒(LPO)水平,并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顶和激路元素。故合理購食对於生板为了派照。
3.运动导引
运动导引在中医传统养生方法中占有亚要的地位,也是很生医者的养生建议。研究表明,运动导引不仅对于治病防病与延年益寿方面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中老年人群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积极能响。以中国传统导引健身术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和八段锦等四种导引养生功法为例,对中老年人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四种导引养生功对中老年人心理情感均有积极的影响,但侧重有所不同。在预防抑郁方面,易筋经效果最好;在抗焦虑方面,六字诀效果最好;在自测健康方面,八段锦效果最好。
4. 药物养生
随着人们对于养生越加重视,药物养生也逐渐进人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应用单味中药到采取复方,在减经疾病以及延级哀老方面都显示出;较好的疗效。现代研究显示,人参、黄精、决明子、徐长卿、红花均有降血脂或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而中药复方制剂通过提高对自由基损伤的防御能力、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免疫、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物质代谢、补充微量元素等机理,防治高脂血症、心胜疾病、老年肿瘤等老年病,进而达到延绥衰老的目的。
5.针灸养生
针灸养生在治病防病、抗老延年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己具备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经验。临床研究报道,针刺俞穴有一定程度的降压作用,针刺心俞、厥阴俞、内关等六,可以治疗冠心病,缓解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急救等。50例高血压病人针后收缩压下降
4.5kPa,
舒张压下降
2.6kPa,
结果总有效率为
94.6%。
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悸症状减轻,心电图期前收缩完全消失,心律稳定
66
次/分。针刺在防治感冒和支气管炎,改善肿瘤症状,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力,延长生存率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文献还有关于艾灸通过不同途径抑制或消除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用于中风、高血压等病的预防。如艾灸流行性出血热
(RSHF)
大鼠模型肾俞穴的结果,说明艾灸能提高其血中 EHFV特异性抗体效价,纠正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脑血栓病人施以足三里灸,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
高于正常者,灸后明显下降
(P<0.001)
,半年后复查
FDP,
与治疗前比较仍显著降低
(P<0.001)
,说明其有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从而消除血栓再次形成。艾灸内关穴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等。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