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
【50论】 毒邪论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3047
|
回复:
0
[第七章 病因]
【50论】 毒邪论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1-5 16: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50论 毒邪论
【理论内涵】
毒邪,是指邪气蕴结不解,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以败坏形质、损伤脏腑、功能受损为显著特点的病邪,又称毒,或毒气。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对毒的定义最为著名:“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
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来自自然界,包括六淫过甚蕴结为毒,时气化毒,疫病之毒、环境毒邪等,以及有毒致病物质,如毒气、水毒、虫兽毒、漆毒等。内毒,来自机体内部,包括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导致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结凝滞而成毒,如阳毒、阴毒、尿毒、瘀毒、痰毒等。
中医学毒的含义范围较广,除毒邪病因外,还包括疾病名称,如丹毒、阴阳毒、疫毒痢等;证候名称,如热毒证、湿毒证、寒毒证、痰毒证、瘀毒证等;治法,如解毒、化毒、排毒、攻毒等;药物毒性,如“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中药等。
【学术源流】
据《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中医学论“毒”,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膝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邪气过盛,即可化毒,对人体造成危害。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阴毒、阳毒之病名,“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身垂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并根据证候属性确立证治方药,为后世毒邪论治开辟了先河。
晋·王叔和《伤寒论》序例,依据《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思想,以“内伏寒毒化温”理论来阐述温病之成因,成为“伏邪学说”的病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对毒邪进行系统分类,并论述了临床各科44种毒邪致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温毒”等的记载。
后世,历代医家论述毒邪更多。如《温疫论》有“疫毒”等致人发病的记载。《医宗金鉴·痈谊总论歌》论述外科阳性疮疡的病因:“痈痘原是火毒生。”在治法上也有“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之法。
近现代,对于外毒,重视六淫、疫病等;同时,对于人为因素造成、与环境污染有关的环境毒邪,导致人体致病的认识更为重视,并加以探讨,如大气污染(雾霾)、水污染(河流、地下水)、海洋污染、辐射污染、生物污染等。在此基础上,还开展了一系列内毒致病的研究,对于由各种病因导致的机体阴阳失衡、气血或脏腑功能紊乱,而形成的气、血、水代谢失调,停于机体形成的湿、痰、瘀等毒邪,使疾病更加复杂多样,变幻无穷。内生毒邪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了病因学理论。
【基本原理】
1.毒邪的致病特点
邪气偏盛剧烈,或蕴藏蓄积,郁久顽恶,才是毒邪。毒邪在致病的过程中,很少单独因素致病,多为两种或多种毒邪联合致病,使致病更加复杂多变。
(1)发病急骤,病情较重
毒邪致病具有来势凶猛、传变迅速、病情危笃的特点,其中尤以风毒、火热毒、疫毒邪这一特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暑温(乙型脑炎)方见卫分证,瞬间即出现营分证,神昏语。内生毒邪致病后危害严重,其病情多呈现急、危、难治之象,临床症状较危重,诊治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毒伤正气,致病广泛
毒邪致病性强,易损伤人体正气,导致邪盛正虚,营卫失和,气血失常,形成由实转虚、虚实错杂之复杂病证。毒邪每易侵入脏腑、形体、官窍等,导致难以恢复的恶候,如瘀毒致病,每多夹痰,痰瘀凝结,深入于里,影响脏腑,阻滞经络;癌毒致病,结为瘢积,形成痫疾等。
(3)季节地域,环境相关
外毒为天时不正之气,其形成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如寒毒、暑毒、燥毒、热毒、疫毒致病,皆与时令气候有关;而瘴毒致病,则与岭南地域有关。环境毒邪是由于环境污染所产生,包括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生物污染、辐射污染等。
(4)传变迅猛,易于恶化
由于毒邪不同于一般病邪,危害性大,传变迅速,如感受毒邪后,尤其温热毒邪,不仅发作迅猛,而且病变传变也甚急速,如疫痢(中毒性菌痢)开始只见恶寒发热,腹痛、赤痢(甚至还未见下痢),迅即出现心营证,神志昏迷。所以毒邪为病,其势惊险,其症酷烈,在诊治上必须高度重视。
由于毒邪具有毒害作用,一旦侵害人体,即损伤正气,破坏机体的防御能力,促使病变恶化或并发其他疾病,产生不良后果。如麻疹重证(并发肺炎),初起发热微咳,继而出现红疹,疹子密布,咳嗽气急,鼻翼翕动,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又如急黄(急性肝坏死),初起恶寒发热,继而出现目黄、身黄、黄痘不断加深,神昏澹语等,均为毒邪伤正的特征,不可忽视。
(5)病证复杂,变化多端
毒邪致病,病变复杂,多样无常,变化多端,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的不同,表现出各种的临床特征,如瘀毒所致身体羸瘦,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身痛如刺,脉结、代、涩等;痰毒所致咳吐痰涎黏稠而量多,或皮下包块、擦病、痰核或关节肿痛,甚或癫、狂、痫等;环境毒所致剧烈呕吐、呼吸困难、腹痛及腹泻、抽搐、惊厥、神昏或死亡等,常根据所侵害机体的状况而表现出多变的临床特征。
2.毒邪的病变特征
毒邪致病虽然来势凶猛,变化多端,但其发展变化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临床诊断上必须掌握毒邪的临床特征,以便于迅速识别证候,有利于治疗,提高疗效。
(1)多兼火热,夹痰夹瘀
从毒邪致病的临床表现,其症可见显著的火热之象,如高热、烦躁、斑疹、吐血、皮肤红肿、舌绛、苔黄、脉洪数等。毒邪虽有阴邪和阳邪之分,但其性多变,尤其毒从热化者居多,临床上阳毒证明显多于阴毒证。
毒邪其性既好入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处,使营血成瘀,津液成痰,故毒邪为病常兼有夹痰夹瘀的病变特征。如王清任《医林改错·论痘非胎毒》说:“瘟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临床如痈痘疔疮、瘀血发黄、痰核肿瘤、斑疹痘疮等毒邪引起的病证,多具有夹痰夹瘀的表现。某些病邪过甚,不断产生继发的毒邪,其毒也能伤血成瘀,伤津为痰,临床屡见不鲜。
(2)毒性秽浊,缠绵难愈
某些毒邪所致疾病的临床表现常有秽浊的特征。如湿毒带下,秽浊不堪;湿毒蕴与肌肤,淫水流溢;湿热疫毒蕴于肝,肝臭难闻;毒热常可引起皮肤黏膜的糜烂、溃疡等。芳香药物可以辟秽化浊,因此古人常用芳香药物预防和治疗毒邪所致疾病。如清·喻昌《尚论篇·卷首》说:“未病前预饮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此为上也。邪既入,则以逐秽为第一要义。”指出了疫病防治的大法。
毒邪的缠绵难愈之顽固性与兼邪固有之特性有关。如湿性黏滞,湿毒则顽固难以速化;又如痰毒、瘀毒,或痰瘀同病化毒,侵入脏腑经络,均可使疾病缠绵难愈。从临床观察,凡是难于治疗的疾病,多由于毒邪内伏,气血阴阳脏腑损伤所致,甚至形成恶性病变,如肿瘤、痴0 呆、尿毒症、阴痘疮毒等。
(3)伤形败肉,入血入络
无论外毒还是内毒,其性恶而好窜,表现在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组织器官形体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如毒邪壅滞,熏蒸血脉肌肉,内攻脏腑可致肺痈、胃痈、肠痈;外趋体表可致痈疮疡。毒邪瘀滞脑络,伤络脉消脑髓,可致痴呆癫狂,等等。
毒邪侵袭,易于入血入络。毒邪从阳化火,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出现各种出血,或发斑;又可从阴化寒,寒毒与血互结,可发为阴谊恶疮。毒入血络,病位深在,更是毒邪鸱张,入内易攻脏腑,外趋体表易致痈疮疡,为患暴戾,缠绵难愈。
【临床意义】
深入研究毒的概念、内涵、从源头上剖析其致病特点,对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1.毒邪在温病发病中的意义
毒邪在外感病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受到医家重视。如姜春华提出截断扭转理论,认为治疗急性热病要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攻下,及时凉血化瘀,起到了阻挡病邪深入的作用。张学文提出温病病因病机论毒为始,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病机,以邪毒致瘀、瘀阻毒盛、毒瘀互结等毒瘀交结为基本病机,立解毒化瘀汤治疗。对于SARS,主要病因为寒毒、湿毒、瘀毒,阻于肺窍,气机内闭,肺失宣降所致,治疗早期祛除外邪,中期祛除内生之邪,后期扶助正气以驱邪,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手足口病的研究认为,从传播途径、传变规律而言,具有热毒证的特征,而热毒证属温病范畴,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研究对轻症患者治疗更是以清热解毒为主,对重症病例则以清热解毒、凉血清肝为法。毒邪的研究对于指导各种现代流行性和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伤形败肉,入血入络 无论外毒还是内毒,其性恶而好窜,表现在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组织器官形体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如毒邪壅滞,熏蒸血脉肌肉,内攻脏腑可致肺痈、胃痈、肠痈;外趋体表可致痈疮疡。毒邪瘀滞脑络,伤络脉消脑髓,可致痴呆癫狂,等等。
毒邪侵袭,易于入血入络。毒邪从阳化火,迫血妄行,外溢肌肤,出现各种出血,或发斑;又可从阴化寒,寒毒与血互结,可发为阴谊恶疮。毒入血络,病位深在,更是毒邪鸱张,入内易攻脏腑,外趋体表易致痈疮疡,为患暴戾,缠绵难愈。
2.毒邪致病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毒邪致病理论,不仅应用于温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内伤性疾病的发生、演变、恶化及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方面亦有广泛应用。毒热、湿毒、瘀毒、痰毒等是很多慢性疾病迁延难愈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毒损脑络”学说对于缺血性中风发病、诊断、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瘀致毒”学说对于冠心病病因的新的认识和临床实践,提高中医药学治疗该病的疗效。从热毒、湿毒、瘀毒、脂毒、糖毒等方面对消渴的病因进行新的总结,在以往补益脾肾基础上,重于使用解毒通络中药有助于提高疗效,并避免或减轻其合并症的发生。老年性痴呆的中医病因为痰浊、瘀血、毒邪蒙闭清窍所致,脾肾两虚为其本,瘀、浊、毒为其标,虚与瘀、浊、毒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而损伤脑络,为其发病根源。
随着对“毒邪”理论的认识,毒邪致病引起了医家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形成了“从毒论治”的治疗法则,有效地指导着毒邪所致病证的治疗。但是,毒邪研究有一定泛化倾向,所谓“无病不毒”,有背离中医学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之忧。因此,深入开展毒邪病因理论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
【现代研究】
1.关于“毒”的实验研究
现代,对于毒邪的实验研究,涉及范围很广。总体分析,包括二类:一类是以病原体致病力较强,导致感染性疾病的实验研究,相当于中医学“外毒”范畴,如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以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所涉及的实验指标有:炎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形态特征;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如扩张血管的组胺、缓激肽、前列腺素(PG12,PGE2,PGD2,PGF2a)、一氧化氮(NO);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的组胺、缓激肽、C3a和C5a,白三烯C4、D4、E4, PAF,P物质等;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细题绝变、体液免变相关指标,如了淋巴细胞亚群(CD3'、CD4、(D细胞、白介素(1-1,11-2)等:与组织损伤有关的氧自由基、溶静体晦、NO等;以及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如肿暗坏死因子(TNFa),转化生长因子(TGF-B)、L-1B、IL-6、11-8等一类是非感染性疾病,以代明词控失常为主疾病的实验研究,相当于中医学“内毒”范畴。如冠心病、糖尿转、代谢综合证等,有关“脂毒”的脑类代谢障碍相关指标、“精毒”的糖代确素乱相关指标、“察毒”的血清超破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TGF-B1、核转录因子(NF-KB)活性等相关指标等。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痰毒研究.涉及血管基底膜(BM)及细胞外基质(ECM)相关指标、细胞黏附因子及自由基损伤相关指标等。
2.从毒论治疑难病疗效显著
有学者研究,在肝硬化病变过程中,有疫毒、血瘀、湿、热、虚等多种病因所致,邪毒与湿热共存、痰浊与瘀血交阻,以正虚为本,以疫毒、血瘀、湿、热等为标。临证治疗肝硬化时,以“毒邪为患、瘀滞肝络”为核心病机,采用解毒软坚、清解疫毒之法。为证实该方法治疗肝硬化的有效性,选取了65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予解毒软坚方治疗,对照组予鳖甲软肝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肝功能及主要症状体征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8%、54.5%,组间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治疗比较,ALT、TBIL、D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解毒软坚方在治疗毒邪内蕴、瘀阻肝络型乙肝后肝硬化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
文献报道,从毒论治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硬化的理论,以益气养阴、通络解毒为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硬化的治疗大法,自拟通络解毒汤(黄花、生地、丹参、葛根、金银花、黄连)为基础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硬化。选取60例气阴两虚、瘀毒阻络型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络解毒汤。以6个月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TMT)、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经治疗两组间TM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L-6水平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50.00%,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通络解毒汤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亚临床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TMT、IL-6的水平。
随着中医学对临床疑难杂症的研究深入,中医病因之“毒邪”则愈加显示出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对“毒邪”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认真总结前贤的理论与经验,不断深化毒邪理论的研究,才能为临床“从毒论治”开拓新的途径。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