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3330|回复: 0

    [第八章 病机] 【54 论】 津液失常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6 13: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2-1-6 14:06 编辑

    54 论 津液失常论
          【理论内涵】
           津液失常,是指人体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失去正常的协调平衡,而发生紊乱或障碍的病机变化。津液代谢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的正常代谢,不仅维持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正常的协调平衡,而且也是各脏腑组织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津液代谢与肺、脾、肾、膀胱、三焦、肝及心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因此,津液代谢失常,必然导致机体一系列功能障碍。津液失常主要表现为津液亏损不足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两个方面。

          【学术源流】
           津液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决气》:“理发泄,汗出漆漆,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黄帝内经》还提出津脱、液脱的病机及其症状表现,并指出津液代谢失常病位主要在脾胃、肺、肾。

          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以“重阳气、存津液、护胃气”为根本;所著《金匮要略》首创由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痰饮”病名,并根据水饮停积部位的不同,分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并有“痉湿喝病”“水气病”专篇,论述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湿阻、水肿,尤重脾、肺、肾对津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指出:“诸痰者,此由血脉壅涩,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认为痰的形成与血瘀有关。宋·太医院编《圣济总录·痰饮门》说:“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元·朱丹溪曾提出“痰夹瘀血,遂成窠囊”的说法,又云:“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可见痰瘀之间有密切关系。

          明·喻昌《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指出:“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更加强调伤寒邪气伤及胃津之病因病机。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躁症》指出:“或饥饱劳倦损伤胃液;或思虑劳神,心血耗散;或房劳太过,肾水干枯,或金石刚剂,欲求峻补;或膏梁厚味,炙博太多,皆能助火烁阴。”阐述在内伤杂病中导致津液代谢失常的主要病因。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验证,津液失常病机的内涵、病因、症状等逐步完善和丰富。

         【基本原理】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数量亏少,进而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于濡润、滋养,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机变化。

           病机原理:津液不足的形成因素有三:其一,化源不足。主要是摄入不足,生化乏源。如饮食失调,食少饮乏,则生津乏源。其二,脏腑气化功能减弱。由于劳倦内伤,脾胃虚弱,虽然化源充足,但由于脏腑气化功能低下,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津液的能力低下,津液生成减少。其三,耗伤过多。热伤津液;燥伤津液;气不摄津;五志化火伤阴耗液;温热病过程中,热邪炽盛,消灼津液;或热邪内盛,蒸迫津液,汗多伤津;吐泻无度、产后大失血,或外伤出血或大面积烧伤,或误用辛燥之剂、慢性病长期消耗等均可导致津液耗伤太过。

          病机特点:津液不足病机包括伤津和脱液。伤津以水分丢失为主要病机特点,脱液以水分及精微物质的丢失为主要病机特点。伤津未必脱液,脱液必兼伤津。津液不足,多见于肺、胃、肾、大肠。

         病机演变:其一,津枯血燥。《灵枢·痈痘》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由于津血同源,故津液亏乏或枯竭,必然导致阴血亏乏,故出现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等津枯血燥的病机改变。其二,津亏血瘀。若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变,终致津亏血瘀。如《读医随笔·卷三》:“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此即是津亏可以导致血瘀的机理。其三,气随津脱。气与津液相互依附、相互为用。气能行津、生津、摄津,津也能载气、化气。如人体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之外脱则形成气随津脱的病机变化。如《景岳全书·泄泻》:“若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

          2.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是指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或尿液、汗液排泄失常的病机变化。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转输和布散,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排泄尿液、汗液功能减退,导致水液潴留体内。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潴留等多种病变。

           (1)病机原理
           ①肺脾肾三焦气化失司。脾失健运:脾主运化水湿,若饮食、劳倦伤脾或湿邪困脾,水液不能正常转输布散于肺肾排出体外,则停滞而为痰饮水湿,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饮停于中,津不上承,又出现口渴症,如《伤寒论》理中丸方注有:“渴欲得水,乃脾虚太甚,饮停于中,津液不上承之故。”

           肺失宣肃: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若外邪犯肺,或肺气虚,不得行治节之令,津液不能布散全身,则水泛高源,或气不化水,下元不固。如《伤寒论》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睡,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肾失气化:肾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本。若房劳过度伤肾,或久病及肾,肾失蒸化,膀胱开合失度,可致水肿、小便清长等。如《伤寒论》282条:“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小便利色白者,少阴病形悉俱,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316条真武汤证则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等,则是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津停为水,泛滥全身所致。

          三焦失治:三焦通行元气,为水液运行的道路。三焦对于津液输布,以气化为动力,以水道为路径。若三焦气化失司,水道失于通调,可出现水肿、腹水、尿少、泄泻等症状。如《类经·藏象类》:“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腕,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2.心肝二脏功能失常心阳不足,推动固摄失司:其一,心阳虚排汗失常。汗液之排泄有度,以心血为基础,以心阳为动力,又赖心神为主持,故清·李中梓《医宗必读·汗》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若心阳虚,则汗液排泄异常,多为自汗、漏汗。其二,心阳虚排尿不利。尿液排泄司于膀胱,其主在肾,与心有关。因心阳下温肾阳,则肾水不寒;又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泌别清浊,将浊液前渗膀胱。因此,膀胱排尿情况与心功能密切相关。如果心阳不振,则小便排泄异常,少尿或无尿,甚或水肿,《金匮要略》谓之“心水”;或心阳不振,津停为痰。

           肝失疏泄,气滞津停: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津布。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化不行,可致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出现鼓胀、腹水、闭、淋证、梅核气等气滞水停、痰气 互结之病变。如《伤寒论》318条四逆散的主症:“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肝气郁结,气机不利,阳气郁闭不达,津液输布排泄异常所致。

      (2)病机特点 津液输布排泄失常以水湿停滞为病机特点。临床常见湿阻、痰证、饮证、水肿、鼓胀等病证。

        (3)病机演变  其一,水停气阻。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气机阻滞则气的气化功能及其升降出入运动异常,又可加重津液输布排泄失常。其二,痰瘀互结。痰湿为有形之邪,阻塞脉络必然导致血行不利,滞而成瘀,因而形成痰瘀互结的病机变化。

        【临床意义】
         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把握津液代谢失常病机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指导津液辨证 津液亏损不足,全身或局部干燥失润:伤津可见机体滋润不足,如咽干、唇干、口渴,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甚则目陷、螺瘪、脉细、汗少或无汗、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转筋挛急等肺胃肠津亏证。脱液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饮,关节屈伸不利,脑髓消,胫酸,耳数鸣,大肉尽脱,形瘦骨立、皮肤毛发枯槁,甚则肌肉润动、手足震颤、蠕动等一派阴液枯涸以及动风的症状。如《医宗必读·泄泻》:“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故筋挛急也。”

          津液输布排泄失常主要病理产物是水湿痰饮,一经产生,常留滞体内,引起湿浊困阻、痰饮凝聚及水液潴留等病理变化,临床可以根据不同的表现进行津液辨证,为治疗提供依据。

         2.确立治则治法 运用津液失常理论还可以指导疾病治疗。对于津液输布障碍所导致的燥证,后人总结张仲景学术思想提出治疗八法:健脾化气,升降津液;疏利三焦,布行津液;泄热逐水,疏导津液;解毒排脓,行气布津;温复胸阳,生津上承;分消水饮,通阳生津;活血化瘀,通络布津;温经祛瘀,畅行津液。根据津液代谢失常的病机,还对小便不利的证治提出九法:化气行水;和解少阳,疏利三焦;宣通肺气,利尿消肿;清热除湿,利尿行水;健脾益气,温阳利水;疏肝理气,通利三焦;补益肾气,化气行水;清热化瘀,通利小便;顾护津液,化通小便。对现代临床小便不利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仲景对津液输布障碍所致的汗出异常也确立了不同的治法和方药。如太阳伤寒发热恶寒与无汗并见,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太阳中风发热恶风与自汗并见,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若邪客经输,致经气不利,津液不得上升,经脉失其濡养,兼见“项背强几几”,此即葛根汤证和桂枝加葛根汤证等。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在这些分泌液中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免疫分子,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液中的IgA,这些物质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津液不仅指正常人体中所含的水分,也包括溶解于其中丰富的精微营养物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存在于体液中的一切免疫分子都是津液的一部分,包括细胞分泌的乙型溶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激素,以及参与免疫应答的各种离子,如IgE、IgG,组织液中的补体,唾液、泪液、尿液中的溶菌酶等。因此,津液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胃肠液与免疫功能的研农 对晚虑由求国油 肠液SIoA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含量测定表明脾虚证局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抗体生成能力下降。肿瘤可改变IgA分泌,胃癌患者胃液中SIgA显著升高。

          2.唾液与免疫功能的研究 唾演中令有多种免疗球蛋白、唾液溶菌酶、乳铁蛋白、唾液黏糖蛋白等免疫物质,其SIgA含量高于血清100倍,在抵御口腔细菌、病毒感染及口腔防御系统中至关重要。SIgA有抗龉作用,与龉齿的发生、发展有关。唾液中含有抗HIV抗体,可防止易感细胞受到HIV的侵害,痰液SIgA明显低于正常,因此,艾滋病很少通过唾液传染,津液具有抗病作用。肾阴虚病人唾液溶菌酶含量、唾液流速降低。

          3.涕液与免疫功能的研究 涕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如IgA、IgE、IgG)、溶菌酶、干扰素、SIgA等多种免疫物质;肺主呼吸,呼吸道分泌的痰液中也含有免疫物质SIgA、IgG、IgE等,均具有消灭细菌和病毒的作用。

          4.泪液与免疫功能的研究 泪液除机械性冲洗清洁湿润眼睛外,还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泪液溶菌酶、泪液乳铁蛋白、补体C3及C4、免疫球蛋白SIgA、IgG、IgM等,它们共同在眼组织的局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泪液溶菌酶等降低时,可见多种眼科疾病,如沙眼、单纯病毒性角膜炎、干性角膜炎、细菌性眼感染等,而慢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可见IgE含量升高,治疗有效时明显下降。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