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834|回复: 0

    我眼里的瑜伽理疗,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5 07: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几何时,当有人问到教什么瑜伽时,似乎不在瑜伽后缀加点可形容瑜伽功效的词语时,会觉得自己会的那两把刷子拿不出手。老师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到课堂就盘全莲花坐姿,似乎这样的言行会助力于在江湖行走,也会显得道行比较深。因为那时心底除了匀称的身材和姣好的容颜带来的底气,其它填充物胆怯居多。

    不管从身心和荷包受益的角度讲,均是粗糙和贫瘠的。后来随着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时,身心的感觉从粗糙转为细腻 ,口令里的引导词也从僵硬和硬邦里多了几分“柔情蜜意”,从理性的引导加入了自我练习时的感性感受。自己也不记得从何时起,当有人再问起教授什么瑜伽时,会有迟疑,心想着该如何向她人表达我的专业呢,不再是脱口而出的所谓的“瑜伽理疗”,后来会说自己分享的是一种因人而异的练习方法。

    不愿意说教授“瑜伽理疗”,我想大概有几种原因:第一,自己进步了,不再愿意从某一个局部的角度去定性学习的专业,渐渐明白,瑜伽练习只要做正确了都会有理疗性,那是瑜伽所赋予的效果之一;另一方面不想给自己贴标签,定义为瑜伽理疗师。觉得这不能全面完整的代表现阶段我对瑜伽的理解,就像演员一样,有的演员专门演固定的一个角色,成了什么专业户,类似于什么国民闺女,国民媳妇等等头衔,这样容易产生固定思维或者说单线思维,最主要是让自己忽略或埋没其它闪光的地方。所以标签这一词,有时候容易框住思维和眼界,比如受到原生家庭或者后天长大模式的影响,总喜欢也习惯给自己贴各种标签,比如还没去做某件事情之前 心里的那个小我就会冒出声音,我不会,我不行,我不配,等等各种消极的习惯性思维模式。

    我的一个私教,印象很深记得她第一次练习某一个基础性动作,还没去做时,她的反应是妈妈说了我体育不行,怎么怎么样,30+满嘴还是妈妈说她怎样怎样,擅长这个不擅长那个,要知道她在工作中可是很雷厉风行呢。

    所以这也是我不愿意称自己为瑜伽理疗老师的另一个原因。

    瑜伽不仅仅是生理结构解剖层面的锻炼,初期会大多数会认为它就是,无可厚非。初期练习谁跟我说身心灵,那时20来岁的我可能会弃瑜伽而去,初期练习,只要身体舒服和心情愉悦,觉得这就足够了,喜欢体位练习,也喜欢为了倒立而倒立,从不打坐,自然也不感冒于各种呼吸控制法。

    随着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实践精进时,接触的个案也越来越多,后来越发的明白,真心觉得身体层面的问题比较好处理,难解决的是“心结”。在课堂上会提到身体层面的每一个瘀堵和不通,或者说疼痛与不适,都是没看见、被忽略的情绪或者说没有解锁的心结。一节私教课的效果不是在于前后对比图,而是能真正帮助练习者唤醒和培养那么一点点的觉知也好,然后随着不断的课程练习巩固和离开课堂后“残留”一点课程的习惯然后延续下去。

    不再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比如颈椎病,盆底肌修复,骨盆调整。而是能站在比较高的角度,似乎还看到了原来自称瑜伽理疗老师的自己,会不由自主地噗嗤一笑,没有充满各种情绪,而是感叹,唯有不断的向上走,原来心里眼里的大才能变小,唯有自我一路经历长大,心里也不会笑话穿高跟鞋和西装爬山的人们,也不再觉得自己眼里的风景独好。

    一年四季,春花秋月,各有各的美,万物和谐共存,我想这就是瑜伽里的谈到的理疗。

    原文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678180850646384692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大荆医疗技术研究院——专注针灸适宜技术委培及医械研发与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