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广播
Follow
群组
Group
动态
Space
淘帖
Collection
日志
Blog
相册
Album
分享
Share
记录
Doing
排行榜
Ranklist
搜索
搜索
热搜:
埋针
埋线
减肥
美容
本版
文章
帖子
群组
用户
针灸界
»
论坛
›
针灸学堂
›
中医基础理论专论
›
【3论】中医辩证思维论
图文热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452
|
回复:
0
[第一章 中医原创思维]
【3论】中医辩证思维论
[复制链接]
针灸学堂
针灸学堂
当前离线
收听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1-12-6 14: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针灸学堂 于 2021-12-30 16:15 编辑
3论 划中医辩证思维论
【理论内涵】
中医辩证思维,是将自然界、社会、人作为一个整体,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观察和研究生命现象、疾病诊断、项防养生研究等问题的思维力法。
【学术源流】
中医祥证思维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以《周易》为代表的“阴阳” 的辦证思维,深刻地说明宇宙和人类社会事物的生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易’的本义,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诠释有二:其一,“易,蜥易,蜄蜓、守宫也,象形。”易指蜥蜴,取其善于变化之义。其二〝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作为日、月两宇组合,取法阴阳。后世,唐•孔颖达 《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郑玄所谓“易•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简,是说明易卦阴阳变化规律本质的非神秘性而具有简明性;变易,是说明宇宙万物永恒的运动本质;不易,是说明事物运动可感知可认识的相对静止状态,以及宇宙发展规律的相对稳定性。
《周易》的基本原理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交是《易经》最基本的符号,也是阴、阳的符号表示。交者,变也。《易传•系群下》“道有变动,故日交。”• 由三交构成八卦,即经卦:由六交构成六十四卦,即别卦。《周易》以交、卦的对待、互藏、交错、变化,解析天地、日月、动静、刚柔、水火、生化等,说明自然界所有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对立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如坎卦,坎为水,水为阴,然一阳藏于二阴中,阴中有阳;高卦,离为火,火属阳,而二阳处于一阴外,阳中有阳,说明互藏寓于对立之中。世界上所有事物之问,都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向题。正是这种既相反 又相成的运动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
道家思想也充满辩证思维。如《老子•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不仅如此,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为著名的辩证思维命题。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庄子 •天下》记载:“一尺之極,日趋其半,万世不竭。’闸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这些类似悖论式的命题,殖含着某些辦证思想的内容。
《黄帝内经》将解证思维应用于中医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形成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规律的认识。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中医学关于阴阳概念的经典表述即阴阳二气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运动是物质世界乃至生命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法则、纸领、规律和内在动力。五行关系的 “亢害承制”〞 模式也体现辩证思维。如《素向• 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事物按五行特性归类,存在“比相生、间相胜”的生克关系,既有序资生、促进,又有序抑制、制约,从而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街和人体的生理平衡。
【基本原理】
1.辦证思维为中医学之道
中医并证思维,在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等感性认识进行思维加工时,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等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本质上认识天、地、生、人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
(1)人与自然、社会的普遍联系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人一自然(环境)一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在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的过程中,需要医生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即建立人与自然、社会普遍联系的医学思维。
以阴阳学说为例,阴阳的普遍性,即宇宙间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在自然界,凡是运动、外向、上升、弥散、温热、明亮、无形等属阳;相对静止、内守、下降、凝聚、寒冷、晦暗、有形等属阴。在人体,则五脏内藏精气为阴,六腑传导化物为阳;脏腑经络等功能活动则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属阳,而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属阴;生命物质,则气为阳,而精血津液为阴。人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参相应,天地阴阳之气的消长变化必然影响人的生理活动以及疾病变化。如脉应四时,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一日分为四时,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疾病规律性变化等。
阴阳的辦证思维,又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即“亦此亦彼”。如五脏为阴,而心肺在膈上,为阳;心属火,通于夏气,为阳中之阳;肺属金,通于秋气,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在膈下,*阴;肝属木,通于春气,为阳中之阳;肾属水,通于冬气,为阴中之阴;脾属土,通于长夏:为阴中之至阴。
(2)生命活动的运动变化
中医学从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自然变化、生命活动、疾病演变。运动是物质的属性。阴阳对立统一的固有属性,又称“对待互藏”,是运动变化的前提条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如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对待与互藏,各具特性,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反相成,是阴阳学说的基本特性,由此派生消长、转化之量变和质变。
阴阳二气升降运动而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如《素问 •天元纪大论》:“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消长,即在一定的限度,阴阳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长的量变过程,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转化,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处于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质变过程,在相互转化运动过程中维持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
中医学认为,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处于永恒运动变化之中,如《格致余论·相火论》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气化,泛指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中医学所谓气化,主要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与“气化”相对,有“形化”,指气化而生万物之后,各物种的形体遗传。《二程遗书·第五》说:“万物之始皆气化;既形然后以形相禅,有形化。”世界万物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气化的结果,由气化产生形体,形体消亡灭散而复归于气。
气的运动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自然界的春、夏、长夏、秋、冬阴阳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形成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形成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人体生命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平衡状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中医辩证思维的基本模式
(1)观察与比较
现客,国限据一定的研究目的,通过感官和解助了具去直接难察方式。不沒中的高的或四牌以上的事的造行比後,进新我示出非药關的不原不同,中医学以社较法区網目然界与人体、人体內部生命活动的共控和个性,族再轻限一同的并证”“异病同正”的变化规律等,从而指导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和临床实践活动。
(2)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古代先民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古代医家在临床实民过和中,与许许多多的具体事物和现象接触,获得这些个别事物的认识,然后在这些带殊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同类事物的普遍性知识,如气、阴阳、五行的归类;藏象、经络、体质理论、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理论的形成方法,等等。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如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就是根据五行一般特性,推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个别事物的五行归属。如“木日曲直”,肝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之性,故归属于木,而与肝密切相关的胆、目、筋、爪等,皆从之而推演络绎为木。
归纳和演绎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两者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提。但是,归纳和演绎都具有局限性,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还不能完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结合运用其他思维方法。
(3)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和层次等,并分别加以研究,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从中找出事物本质的认识活动。综合,则是把分解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认识事物整体的认识活动。如中医学运用分析方法研究胜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各自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同时运用综合方法,将胜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成整体,形成特有的五脏一体观。
分析和综合是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高开综合就没有科学分析。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辦证恩维方法。
(4)抽象与具体
抽象和具体是辦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从众生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特征。抽象思维,不是以人们感觉到、或想象到的事物为起点,而是以概念为起点去进行思维,进而再由抽象概念上升到具体概念,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具体,是实际存在的、真实的、个别而细微的事物。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抽象和具体是辩证的统,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就是由抽象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思维具体的过程。如木、火、土、金、水是自然界具体的事物,古代哲学家、医学家将自然界众多事物和现象,抽取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形成五行概念,以木、火、士、金、水五类要素的生克制化规律解析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体生命活动过程。
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中医学传统的思维方法,并且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多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
【临床意义】
辩证思维是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核心方法。辦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辩证与辨证,文字不同,不可泥淆。〝辨证”非中国本土语言,源出希腊文 dialego,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西方哲学家在辩论是把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称为辩证法。“辨证〞为中医学专业术语,辦者,分析、辨别之义。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卷之二•五科几例》:“故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则能事毕矣。”
中医学辨证论治过程,辦证思维一以贯之。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恩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归纳、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抽象为证候的过程。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辦证、经络辨证等。以八纲辨证为例,体现辩证思维方法。八纲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明•张介宾称“二纲六变”。八纲病证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康,正虚邪实等。八细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如明证转阳、阳证转阳、由里出表、曲裁人里、由盛转实。由文转油、热证交察、乘证变热等。中医论治过程,则以非证为伏据,确这治则治法。治则治法理论以相互联示、相互制约的观点,揭示治疗过程中的子盾运动,变化利发照。消加快正林狂,你木级念、此调阳出、正治反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等治则,來者热之,热者號之、確则补之、父则活之阳病治明、明病制阳、阳中求B、的中求8、热因热用、乘因爽用,通四酒用、然因密用等治法,无一不反映出辩证思维的特点。
【现代研究】
《白然群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势里德里秀,恩格斯一部尚木完成的手稿,是恩格斯主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统的总结。《自然群证法百科全书》指出:“自然群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折学的个分支学科。”日前,在中国的学科休系中,自然群证法专业的名称是科学我术打学或科学技术学。
《自然辩证法》重点考察自然科学与街学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哲学以自然科学为基础,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唯物辯证法,又给子自然科学以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的指导。恩格斯提出:“经验自然科学已经积累了庞大数量的实证的知识材料,因而迫切需要在每一研究领城中系统地和依据其内在联系来整理这些材料,同样也迫切需要在各个知识领城之间确定正确的关系。于是,自然科学便进人理论领城,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论思维才管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35页)恩格斯明确地把“辩证法” 归结为超越经验思维的“理论思维”。植根于人类生活的辩证法,不仅在对“生活”的反思中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哲学辦证思维具有辩证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特征以区强忍的问题意识。哲学辩证方法其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在于:辩证性特征激活科学创新方法;实践性特征莫定科学创新的立场;批判性特征指引科学创新的过程;问题意识培养科学创新理念;人文精神引领科学创新的价值诉求。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18913980123
微 信 咨 询
Copyright © 2008-2020
针灸界
(HTTP://ACUP.CC)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