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图文热点
    查看: 1440|回复: 0

    [第九章 疾病防治原则] 【59 论】 扶正祛邪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6 15: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9 论 扶正祛邪论
         【理论内涵】
          扶正,即扶助正气,是指采用补虚方法,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常用方法有药物、针灸、气功、体育锻炼、饮食营养、精神调摄等

          祛邪,即祛除邪气,是指采用泻实方法,以祛除病邪,达到邪去病愈的目的。常用方法有药物、针灸等。

          扶正与祛邪,虽然截然不同,但相互为用、相辅相成。扶正使正气增强,提高机体抵抗和祛除病邪的能力,有利于祛邪,即所谓“正胜邪自去”;祛邪可减轻和中止病邪对正气的损害和干扰,有利于恢复正气,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学术源流】
          《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扶正和祛邪的概念,但在对正邪盛衰与虚实病机及其相关治则的认识中,渗透扶正和祛邪的治疗思想。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灵枢·邪客》:“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其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等篇章也有所体现。可以说,《黄帝内经》奠定了扶正和祛邪治则的理论基础。

          扶正祛邪,又称养正祛邪、扶正攻邪、扶正散邪等。如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药,谓金玉、土石、草木、菜果、虫鱼、鸟兽之类,皆可以祛邪养正者也。”宋·《圣济总录纂要·心痛门》:“善医者,惟明攻邪以扶正,则九种之病(九种心痛).其治一理也。”元·朱丹溪《金匮钩玄·喘》:“凡久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四十九》:“有汗要无汗,以扶正为主而兼散;无汗要有汗,以散邪为主而兼补。”《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指出治疗虚证,应当扶助虚弱的正气;治疗实证,应当祛除亢盛的邪气。清·喻嘉言《医门法律·先哲格言》:“实而误补,固必增邪,犹可解救,其祸小;虚而误攻,真气忽去莫可挽回,其祸大。”认识到扶正和祛邪误用的危害性,强调扶正和祛邪应合理运用。

          清·陈士铎明确提出“扶正祛邪”,见于《辨证录·脚殖门》:“今既不痛,而色又不变,是有肿之名而无肿之实,全是气虚而无以养,非邪盛而气不能制也。治法补气以扶正,不须化毒以祛邪。”

          清·张璐《张氏医通·虚损》:“治虚邪者,当先顾正气。正气存则不致于害,则补中自有攻意。盖补阴即所以攻热,补阳即所以攻寒。世未有正气复而邪不退者,亦未有正气竭而命不倾者。如必不得已,亦当酌量缓急,暂从权宜,从少从多,寓战于守,斯可矣,此治虚之道也。治实证者,当去其邪,邪去则身安,但法贵精专,便臻速效,此治实之道也。”表明对扶正和祛邪的关系有较深刻的认识。

          清代·徐大椿说:“虚邪之体,攻不可过;实邪之伤,攻不可缓。”说明扶正祛邪要准确辨证,掌握适当的时机和分寸。

         【基本原理】
          1.扶正祛邪,虚补实泻 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不盛的虚性病证。当人体的精气血津液的精微物质的不足,或脏腑功能低下时,遵循扶正治则,“虚则补之”,可使正气旺盛,邪气自除。针对正虚有精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津液不足、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有填精、益气、养血、滋阴、温阳、补足津液、气血双补、阴阳双补等具体治法。

          祛邪,适用于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在疾病过程中,出现六淫、病气、水湿痰饮、瘀血等邪气亢盛,或脏腑功能亢奋时,遵循祛邪治则,“实则泻之”,可使邪气祛除,正气自复。实际运用时,要注意根据病邪性质和侵袭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尽快祛除邪气。主要有发汗、涌吐、泻下、清热、祛寒、化湿、利水、消食、导积、祛痰、化瘀等具体治法。

          2.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扶正兼祛邪,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邪盛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旨在补虚泻实。如肾阳虚所致水饮内停,治当以温补肾阳为主,兼利水湿之邪。需要注意的是:扶正虽然有使正盛而邪退的一面,但使用扶正药物的时间不当或药量过大,则有可能导致邪气停留而加重病情,因此要做到“扶正而不留邪”。

          祛邪兼扶正,适用于以邪盛为主,正虚为次的虚实错杂病证。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旨在泻实补虚。如夏季感受暑热之邪而伤津耗气,治当以清解暑热为主,兼以益气生津。祛邪虽然有使邪退而正安的一面,但使用祛邪药物时间过长或过量,常会造成耗伤人体正气的弊端,因此要做到“祛邪而不伤正”。

          3.扶正祛邪,分清主次先后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实,正气虚弱而不能耐受攻伐的病证。因为正气极度虚弱,兼顾祛邪反能更伤正气,甚至有生命危险,故当先扶正以助正气,待正气渐复,再予以祛邪。如某些虫积患者,因正气太虚弱,不宜先行驱虫,应先健脾扶正,恢复正气,再驱虫消积。

          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实正虚,扶正反会助邪或正气尚能耐攻伐的病证。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邪气亢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二是正虚不甚,邪势方张,正气尚能耐攻者。此时先行祛邪,邪气速去则正亦易复,再补虚以收全功。如瘀血所致的崩漏,瘀血不去,崩漏难止,治当先活血化瘀,后补血扶正。

         【临床意义】
          正气不足,多表现为构成人体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阴阳的不足,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减退;邪气亢盛,是指导致人体发病的致病因素存在或亢盛,如外感、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均属于邪气盛的范畴。

          现代文献分析结果,表明“扶正祛邪”治则适用于临床很多病证。临床报道较多的有: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和转移;内科疾病如呼吸道病毒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痛风等内分泌代谢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肝炎、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炎、尿毒症等肾脏疾病,高血脂、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免疫性不孕症等等妇科疾病,前列腺炎等男科疾病;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关节疾病;荨麻疹等皮肤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通过扶正,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增强,抗病能力提高;通过祛邪,消除了各种病邪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因此,通过扶正祛邪,能够阻止病情的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对临床常见重大、疑难、慢性疾病的中医药辨证论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现代研究】
          1.扶正培本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 扶正培本药物具有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保护骨髓及提高机体造血功能,增加消化吸收功能,改善物质代谢,阻止基因突变,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止肿瘤侵袭与转移,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及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等多种作用。由于扶正培本药物的多样性,各种不同类别的扶正药物又有其自身的特异性,其发挥的扶正作用可能是多途径、多靶点联合协同作用的结果。

          2.扶正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机制 虚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扶正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参与免疫调节作用:1促进功能低下的免疫器官的发育,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2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发挥免疫调节。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等。3调节免疫分子的表达。如促进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分泌及活性,促进和调节补体、抗体、溶菌酶的产生。4调节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促进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联系。5调节细胞内环核昔酸cAMP/cGMP的含量比例,提高和改善机体核酸、核酸的代谢。

          3.祛邪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机制 实证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或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亢进,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祛邪既可抑制过高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还可通过消除病邪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干扰,使正气恢复抗病作用,达到免疫平衡状态,从而也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许多方药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清除免疫复合物、自身抗体、过敏性介质及其某些凝血因子等引起的炎症性损害。祛邪可能通过以下途径参与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1调节淋巴细胞的功能和比例,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和递质的释放。②促进巨噬细胞吞噬抗原的功能,较多地消除抗原,减少对免疫系统的进一步激发。3提高中和抗体的产生,中和抗原,抑制免疫反应。④改善微循环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5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联系。



    针灸界:学术.人脉.生活 建议用手机浏览器登录,网址:ACUP.C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